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实践笔记||”千枝归一本,万派总同源“之寻根宗祠

2021-08-02  点击:[]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又闻蝉鸣风拂耳,云庸花乏星子明,值此一年盛夏,华侨大学材料学院Z6厦泉宁宗祠文化实践团就福建宗祠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调查和人文探访,收获满满。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展开多次讨论会,集思广益,对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出评估并作出应对方案;同时提前合理分工,积极合作,提前着手准备此次实践。一切就绪,出发!

宗祠

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基层组织及多功能公共场所。它既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和议事厅,又是举办年节、演戏等活动的娱乐空间和招待宾客的社交场所。宗祠还有教化或奖惩族众等功能,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能在祠堂里办。可以说,每一座宗祠记载的不仅是一部这个家庭的迁徙史、创业史,更是一部家庭的文化史。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是指一个家族在构筑、重建和修缮本族宗祠,以及在宗祠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原始信仰、宗法伦理、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现象,起源于名门望族,原本是权贵和财富的象征。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它和老百姓的信仰、生活逐渐密切相关。宗祠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被挖掘、弘扬和传承!

源流千载

薛氏宗祠

厦门历史上有“南陈北薛”开发厦门的说法,本文所说的宗祠,便是这“北薛”的宗祠。这是一座地处闹市,占地400余平方米,有着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源流的古祠。如今,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林后社的老年活动中心。平日里,老人们在这里打牌、下棋,休闲娱乐。

实践第一天,我们早上9:00出发,10:00到达目的地。稍作休息后,我们拜访了目前薛氏宗祠的主要管理人薛爷爷。薛爷爷热情地像我们讲解着宗祠的发展历程,随后就领我们进入宗祠,一睹庐山真面目。进入宗祠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尚书”“东宫侍御”“南剑司铎”三大牌匾,对应着厦门薛氏先祖在古代担任的最高职位。宗祠两旁挂满了各地宗亲的题字,表现了族人们对家族未来的美好寄愿。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薛氏来厦门开垦一千二百二十多年,北薛的薛氏祖坟以前位于厦门双十中学旁边,一百多年前,由于经历了一场瘟疫,便搬到林后,然后再往金门、菲律宾、马来西亚、广东一带迁移过去,在此之前还迁去过台湾桃园,因此薛氏的子孙宗亲分布各地,家族兴旺。

据爷爷讲述,薛氏宗祠每年都会举行四次祭祖活动,分别为三月初二,清明节,八月十五和除夕夜。其中以除夕夜的祭祀最为隆重。近年来,以2013年的祭祖活动最为浩大和隆重,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广东等地很多宗亲都赶回来参与,包括上千人,树发千枝归,江水源同,这很大意义上促进了族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继序不忘

连氏宗祠

连氏宗祠,位于今泉州市德化县,其建造之处半山平地,群山环抱,视野开阔,风景独好,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庄严肃穆,极具审美性。2002 年7月被泉州历史研究会授于“泉州名祠”之美誉。

实践第二天,我们乘车来到有着“瓷都”美誉的泉州德化县。12:00到达目的地后,在酒店稍作休整,我们于下午四点随连叔前往连氏宗祠。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诒燕堂”(俗称燕子祖)是德化县连氏大宗祠堂,是德化县连氏的发源地,由开基祖克宗公始建于明朝初期。祠堂占地5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为二进歇山式土木结构,建有东厅(正堂)和西厅,两厅并列,别具一格,沧桑数百年,几经修葺、尚保留结构独特、古朴素雅之风貌。

谈话之中,连叔叔还向我们展示了关于连氏宗祠历史得文稿记录。据文稿记载显示,1945年至1947年由十九世裔孙连盛阳为正董、十八世裔孙连兴兰为副董,对该祠堂进行修缮。1948年至2003年作为小学校舍。五十多年来由于风侵雨蚀,瓦破梁腐,枋塌壁倾,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功名匾、神主牌、对联等被破坏殆尽,整座祠堂破烂不堪。

为保护古老名祠,广大敬祖爱宗的族民强烈要求尽速重修。据族谱记载,宗祠在2006年历经一次重修,对宗祠内大部分的功名匾,博士匾等进行了翻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宗长为诒燕堂亲题”连氏宗祠“匾额除夕夜的祭祀最为隆重。

同气连枝

蔡氏宗祠

蔡氏宗祠,位于今宁德市福鼎市店点头镇瓜园村。据资料记载,瓜园蔡氏系周文王子叔度封封蔡,因以为氏,源自莆田。明天启七年迁福安七都白石板。早期文人辈出,有太姥文脉续瓜园之说。

实践第三天,早上9:00,满怀期待,我们从泉州启程乘动车前往宁德市福鼎市,大约12:00到达福鼎。接下来的半天,我们前往旅馆休整,商量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并整理之前的探访收获。

实践第四天,上午9:00,我们从福鼎市出发前往点头镇,拜访一位掌管宗祠事务的老爷爷。在表明来意后,爷爷拿出了1983年制作的族谱,并向我们介绍了家族起源和宗祠文化。从爷爷口中得知,这版族谱是由当时书法造诣较高的族人亲手写书写,字迹严整,如镌如刻。据爷爷所说,蔡氏的起源是在周文王的五儿子蔡叔度开始,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开始从福安市搬迁至福鼎市瓜园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族人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除夕进行祭祖,期间大部分的族人都会回来插香,烧纸钱。

据悉,在2005年特大洪水和2006年台风时宗祠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从2006年夏季开始宗祠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除此之外爷爷还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族上曾经涌现的一批名人。在了解完相关情况后,我们向爷爷道谢,并乘车前往瓜园村蔡氏宗祠。

宗祠平时没人打理,通往宗祠的路上杂草丛生,只有脚下的路依稀可见,经过一番周折,我们最终到达了宗祠。宗祠门前有两只石狮坐镇,在其墙上还有一首非常有趣的藏头诗。

在进入宗祠后,我们发现宗祠主要以“孝”为主题,墙上的牌匾上有源远流长、同气连枝等字样,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两侧墙上的二十四孝图,虽在石板上雕刻,但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也表现出家族对“孝”的重视。实践最后我们再度返回爷爷的住所,询问一些宗祠内的布局结构,以及一些我们对宗祠存在疑问之处。爷爷也表示在今后的家谱编写中也会加入家训,用于引导和激励后人。

萌荫恩泽传万代,常忆先辈思祖恩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源于祖先的骄傲和自豪,那是一股神奇的精神动力,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一个姓氏道德情操、精神风貌、文化底蕴和生活素质都是老祖先留予后代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缅怀先辈,感恩祖德!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落叶归根总是情,乡愁是对故乡风景,美食,人情的思念,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一座宗祠的建造,是传承一脉的扎根文化,给予漂泊在外的游子以寄托,以归宿,让他们不似随风飘舞的蒲公英,无所依靠。宗祠,是游子回家的灯塔。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至此我们的实践之旅也落下帷幕,虽然只是短短几天,但宗祠的魅力还是深深打动了我们。宗祠文化实则也是根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应被忽视、被遗忘。看得见宗祠,记得住乡愁!


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们会再度启程,继续探寻古祠背后的故事。追寻宗祠文化之魂,传承家国礼法之风,我们是华大学子,我们行路不止,我们一直在路上!


| 打印 | 关闭 |
相关链接
网站后台管理       华侨大学就业网       华侨大学人事处       华侨大学邮箱登录       华侨大学研究生院       华侨大学教务处       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       华侨大学团委      

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邮编:361021 电 话:0592-6162225 Email:clxyxx@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2 华侨大学 闽ICP备05005476  闽ICP备11002060号-4